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论坛

“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 更新时间:2019-07-04 14:56

内容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自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与构建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围绕以鲜明的指导思想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深刻理解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文化资源、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重在彰显“中国特色”、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健全文艺评价标准、深刻把握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等话题开展了讨论。

  关 键 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 新时代 文艺理论 学术话语体系 文艺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19年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他一再倡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觉追求。2019年3月24日,中央党校文史部主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与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开题暨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文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全国二十余家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媒体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术探讨。

\

 

  一、以鲜明的指导思想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

  以什么样的思想和思路来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是本次会议研讨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与要义,以及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成为与会专家积极研讨的热点话题。

  在会议研讨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文艺学研究、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必须立足当前的文艺生态,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课题首席专家范玉刚提出,要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指导下,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陈众议指出,在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中,仅仅有立场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审美经验。在他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实践,有一条“人民性”的红线需要梳理,从经典作家对文艺审美性的强调,到列宁开始强调人民性中的“阶级性”意味;到毛泽东在继承列宁的文艺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人民的“革命性”价值;到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突出强调了人民性的包容性维度;再到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人民性的概念,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强调画出最美的同心圆。深圳大学教授高建平认为,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本质上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需要在深刻领会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对此,在思维方式上不能禁锢自己,要尊重理论本身的自洽性、自主性。同时,面对新时代中国文艺实践,要把“中国性”(中国审美经验)作为资源摆进学理中,作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支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永清也表示,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建构”的并置关系中,把研究重心落在学理建构上,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就是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语言,学术性是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目标追求。新时代面临新状况、新问题,首先要思考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继承性问题。其次要思考新时代新问题新在何处,要把“新的意识”转化为学理性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国旗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理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文艺领域的现实问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最新成果。

  在深入的学术研讨中,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重大现实挑战,必须要强化“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要基于中国审美经验阐释中国文艺现象,洞悉中国文艺现实中各种关系之间复杂、动态的关联,洞察各种新质的文艺现象的生成。在学术交流中,与会学者进一步认识到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与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理论建构在逻辑上的自洽性;要充分意识到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为指导,悉心领会其精神内核,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政治话语,结合当下的文艺实践与文化现实,实现当代化、学术性的话语转化,在有效阐释中国文艺现实中积极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

\

 

  二、深刻理解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文化资源

  建构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体系必须依托一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的讨论是本次会议的一个聚焦点。关于如何厘清本土文化资源,高建平认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平民文学”到此后“人民文学”的提出,再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话语体系的引进,从本体论角度看,文化本身在接受社会批判中不断地发展,应该以当下的立场去看待并激活这些文化资源。在会议的总结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对此做出回应,认为厘清文化资源需要对文艺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归纳,即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从中梳理出哪些文化资源是有效的。

  除了摸清家底,还要面对文艺理论资源的活化问题。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粤春认为,中国文艺理论资源具有多种构成和来源:作为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文化根脉基础的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方文艺理论。不同的理论体系,各自有各自的范畴、概念、话语,各自有各自的研究重心、学理特色和学术品格,如何将其打通贯穿,实现中国文艺理论的创新飞跃,一直是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夙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书文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是可以融合的,这是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资源基础。人民日报文艺批评版主编董阳、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也从资源整合视角阐述了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其实,从文艺学界近年来研究的态势可以看出,三种理论资源如何实现融合,一直都是文艺理论关注的重点话题。学者们在研讨中认为,当前理论资源及其话语的融合过程更多地是停留在点缀式、互文式的表层,尚未达到实质性的贯通层面。虽然在理论融合上不顺利,但在文艺实践中的不同时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使得文艺实践的融合发展走在了理论融合创新的前面,同时也恰恰说明理论融合的迫切性。这一困境促使我们要认真反思,阻碍理论融合创新的瓶颈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都是建构文艺理论研究范式或者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有着独立精神源泉与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是杂糅性存在的。厘清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明晰其发展脉络背后的文化发展规律及其现有的学术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树立全局思维,不要囿于自身学科体系和理论话语的局限性,而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学者们普遍认同只有采取跨学科、跨领域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才能使理论资源得以融合,理论话语的融合创新才得以可能。

\

 

  三、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重在彰显“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文艺发展及其理论建构一定要彰显中国价值、中国气派,一再倡导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如何体现“中国特色”,是与会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使“中国特色”彰显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中,一要传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二要与时俱进地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范玉刚表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需要眼光向下紧盯中国文艺实践,倾听时代的声音,立足中国审美经验,阐释“中国性”;另一方面需要眼光向前,在特殊性表达中蕴含普遍性的价值诉求,使中华美学精神在全球化舞台上得以弘扬。把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于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就是要彰显中国气派和中国价值,使之能够有效阐释中国审美经验,从而为世界文艺发展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使社会主义文艺以新气象新形象发挥引领时代发展、引导社会风尚的作用。

  在建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中彰显“中国特色”,必须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与会学者以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教化”为例进行了阐释。“教化”关联于文艺理论的功能论,功能论在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绕不开的议题。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谭好哲认为,对功能论的认识,需要放在历史的动态中考察,检讨过去曾经失误的方面,不能采取单一化的思维和观念,要坚持多样性与主导性统一的思维模式。多样性、融合性、主导性是文艺功能发挥的三个基本特性,只有抓住这“三性”才能对文艺功能形成辩证的历史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文艺在古代社会无疑发挥了主导性的“教化”功能,可以说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注重文艺“教化”作用的发挥。在今天,思考“教化”要有新视野,要和文艺内涵的丰富性相关联,文艺是一个多功能相统一的审美体系,“教化”是其中的一种功能。对此,陈众议认为,从最早的诗可以兴观群怨,到刘勰和钟嵘有关文艺功能的著述,都指向了文艺社会作用的发挥,同时其本身也是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这不仅彰显了文艺的美学功能,还凸显了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和功能论在中国古典文论传统中是统一的,不是截然二分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李文堂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坚持“文以载道”的文论传统,其实就是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把本体论与功能论重新统一起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晓霞也表示,当前艺术批评界应该把主体性视角与功能性视角进行结合,这其实正好与中国传统“教化”理论中把功能论与本体论融合于一体的理论相契合。这是在理论创新中追求螺旋式的上升,事实上传统文艺理论只有实现现代转型才能与时代更好的融合。目前学界开展文艺理论研究时强调要重新回到古代传统。对此,中国艺术报理论部副主任邱振刚提出,具体个人感悟式的评论及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下是否还有意义,是一个需要正视的话题。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达,文以载道、晓以大义、微言大义的创作方法在当今是否仍有效,同样不能忽视。可以说,回到传统以及如何回归传统是许多理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话题。从语义学来看,“教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必须放在时代语境下重新阐释。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在发言中为“教化”正名。他认为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王国维提炼 “境界说”的经典案例中受到启发,通过吸取鲜活的本土化经验,把“教化”一词纳入中国新时代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系中。文艺当以教化人、以文化人,强调文艺“教化”功能,是传统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精华,也是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体现。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刘飞认为,着眼于“伟大社会革命”的现代国家建构与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来谈论当代中国的文艺事业,强化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任何一个国家的建构,都需要建立与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教化系统,现代社会政治与教化的分离并非不要教化,也不意味着政治与教化完全无涉,文艺理论建构要着眼于公意,具有反思性、对话性和启发性,是连接群众最有利的纽带。梅敬忠、刘飞分别从“教化”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需求两方面,深刻诠释了“教化”对于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的文化渊源与现实意义。当然,文艺“教化”理论是否可以纳入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也是有争议的。金元浦认为,文艺学的每一次历史性的开放都是以批判教化功能对其他功能的忽略为靶子的,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满足人以审美趣味为基础的多样性需求,在多样性功能融合发展的同时,要坚持多样性与主导性统一。《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李彦姝则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阐释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功能和使命担当。

  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理论的综合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在文艺实践中加以推进。徐粤春认为,理论创新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在观念层面理论的自我衍生和发展。另一条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反映、提炼和归纳,它与时代同行,回答现实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理论创新需要反映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等时代精神;需要把握审美风向,坚守人类审美理想和审美初心;需要关注新文艺现象,提升对新文艺现象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思维能力,创新理论范式和理论模型,使之成为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对代表性作品进行理论分析、鉴赏批评,引导现实创作和社会审美,把理论建构落地、落实、落小、落细,使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立在坚实的文艺大地上。

  此外,理论创新还要坚持在实践中回应时代问题,必须深刻洞察现实语境。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祁述裕指出,当前的文艺创作、文艺生产都离不开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发展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中,需要在多元化发展中建构主流文化,这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绕不过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建构起来的。只有把作为政治家的话语转化为理论建构的学术话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结合政策与管理做一些案例分析,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坚持理论创新除了洞察时代语境,更要明白新时代文艺的根本性问题,对此《求是》杂志社编审马建辉梳理了四个根本性文艺问题。一是在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及其民族精神的构建。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市场对文艺创作、文艺生产产生深刻影响。三是伟大民族复兴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如何发挥文艺在其中的独特作用。四是与人的生存方式相关联,当下的生存特征即全媒体时代语境下的文艺创造与人的生活方式变化,媒体对人的塑造、人人都是文化生产者,媒介人、介质化,媒介化的人与文艺发展。

  理论创新是一个回应实践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融合创新的过程。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需要敞开视域,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更要激活传统文艺理论的生命力,将它纳入当下的时代语境,并以“拿来主义”的勇气与西方外来文化相碰撞,从而打破中国古代传统话语与西方话语的隔阂。相反,如果忽略其中的一种资源,把理论建立在任何单一的维度上,可能都不足以支撑形成现代的“中国理论”架构。对此,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韩振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士聪分别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角作了深刻阐发。

\

 

  四、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健全文艺评价标准

  文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文艺批评的价值导向,所谓导向必然显现于一定的批评标准。不断健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评价标准,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探讨文艺评价标准,首先需要明晰当前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现状。陈众议讲到,网络作品正在逐步成为文学市场的主体,面对这样的文学现实,包括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文艺理论工作者要注重典型的文学个案分析,由此才能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化解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一元与多元等结构性矛盾,才能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文艺精品。但是,目前盛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着量化和以标准化生产机制为导向,有将批评引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模块化”劳作的危险。李彦姝也做出反思,认为许多作家与批评家形成自己的圈子,相互吹捧,自娱自乐。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丛治辰认为,针对批评家与作家的亲密互动关系,批评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伟大时代的文艺需要健康而有力的批评,文艺批评者需要有激浊扬清的勇气与担当。关于批评方法,应当是功能批评(主题)与本体批评(形式)相结合,而且多种流派之间需要对话。随着文学世界的迅速扩张泛化、文学实践的日益复杂与丰富,批判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代性问题,一种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当能够真正有效解释中国文艺问题。诸多学者对文学批评做出的反思,很大程度指向了文艺评价标准的健全,一方面是批评家与创作者的自身意识的问题,一方面也表明文艺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艺批评是文艺事业的方向盘,“批判”话语具有鲜明的建设性、构成性和理论指向性。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应当注重文论批判精神的当代反思,以及对于人的生存现实的关注。对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艺术评价品级的传统,如南朝《书品》的“九品中正制”等划分方法,对我们当下的文艺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当结合当前文艺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作品、文艺精品、经典作品、伟大作品、不朽作品等事关文艺作品品级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比较科学完善的文艺评价的品级理论,这是新时代建构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文学评价标准的建构上,既要深入中国传统理论之中,又要借鉴西方理论之长。当下,应该以我们的现实需求作为衡量文学美丑妍媸、优劣高下的基本尺度,通过不断健全文艺评价标准,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需求。

\

 

  五、深刻把握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

  本次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人民性”,普遍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导向,多次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面对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出现的众多问题,许多学者都显现出对“人民性”高度一致的重视与强调,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人民性”是新时代文艺现实的重要关键词,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就是要立足现实,有效阐释文艺实践。范玉刚提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起点。李文堂认为,在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重新界定人民与创作家的关系,创作家既要来源人民,又要超越人民;金元浦认为,要着重思考人民性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问题的融合,从而为文艺现实问题指明方向。陈众议指出,当下文艺理论最易被忽略,也最被忽略了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为了谁”的问题,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切的问题,这就牵涉到文艺的立场问题、文艺理论的立场问题。不解决立场问题,一切关于功能的讨论都缺乏立足点,故而也难以形成共识。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文艺研究曾与文艺实践产生了有意无意的疏离,从而告别了“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盛况。现代主义标新立异的结果是文学远离了大众,后现代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收敛,也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但仍然没有使文学贴近大众。山东大学教授张红军认为,“人民性”在文艺理论体系运用中曾经是一个被高度政治化的概念,其中的潜力并没有被深入的发掘,如何在马克思文艺理论视域内解释“人民性”的文学观等问题,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人民性”作为核心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生成能力,是一个富矿。“人民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去建构,已经涉及本体论、文艺内部审美观、典型人物、创作及接受等众多问题,可以贯穿整个文艺理论体系。但是目前对于“人民性”的理论梳理是缺乏的,“人民性”在连接理论之间的过程中,应有的理论潜力和建构力还未充分发掘出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新时代文艺应当把“人民性”的彰显视为艺术卓越性追求的根本价值导向,视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遵循,这是新时代文艺发展追求“强起来”的重要标志。

  总体上看,本次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展开。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重在实现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化,体现为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鲜明价值导向。在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需要厘清我国文化资源、明晰当前话语体系现状,紧紧把握当前的文艺实践,促进多元理论范式的对话、融合与创新。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开放包容的气象,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多元理论对话与主导性理论范式建构的关系,既要传承“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坚持以“明德引领社会风尚”;又要以现代文明价值“化育”大众,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在立足实践、反思历史、面向未来中,建构能够涵盖本体论、功能论、创作论、批评论等多维度的学术话语体系,这一高远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界共同努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ZD006。

 

  作者:范玉刚 敖运艳 单位:中央党校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6期(总第45期)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