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鉴赏 >> 文学鉴赏

网络小说改编应规避“先天不足”

作者:中国艺术报 更新时间:2015-07-23 08:44

网络小说改编应规避“先天不足”

    近来,两部广受欢迎的网络小说《花千骨》《盗墓笔记》,改编成电视剧、网络剧后却备受争议。“故事中最厉害的人物一件厉害的事也没做,除了受伤吐血就会内心独白”“那些人背着装备走在寻宝途中,就像在演《爸爸去哪儿》”“与我的期待没有一帧相符”……原著读者意见多,没读过原著的观众看不懂,一些业界人士也发声批评“给大IP热泼冰水”。何以如此?

    笔者阅读和观看了两部原著及改编作品的部分内容,发现小说中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在剧中并不出彩。比如《盗墓笔记》中水洞行船的部分,可谓神出鬼没、险象环生,在剧中却表现为几个人物坐在船上,以台词说出周围环境的异常,不像探险故事,倒像情景剧。台词过多拖慢剧情,是这部网络剧给笔者的主要印象。原因恐怕在于,一方面,原著中以主人公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探险见闻,没有得到良好的影像化表达;另一方面,原著以罗列神秘物件、诡异经历来营造恐怖氛围,缺乏深层逻辑线索和最终合理解释,这些弱点,在影视剧这种用镜头说话、以情节主打且注重节奏感和逻辑关联的艺术形式中凸显了出来。与此相似,《花千骨》刻画人物常以华丽词藻代替具体事件,小说中所述“无法用任何词语去描述他,任何描述出来的他都不是他”和为此所描述的千言万语,在影像表达中仅需几个镜头,没有丰厚情节的支撑,人物难免“假大空”。

    上述不足,喜爱原著的读者并非视而不见。碎片化、伴随状是网络小说的文本特点,也是读者阅读它们的诉求所在,这些文本往往是读者乘车、候机、餐后、睡前打发时间的陪伴,它可以无限延长,但在相对短的篇幅内,让读者欣赏到相对完整、吸引人的内容,就功莫大焉。文字诉诸想象,影像诉诸视觉。读者喜爱这些小说,是因作者的描述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令人能够将日常经验与小说中的文字相对应,“水洞”的恐怖、“白子画”的出尘,在读者心目中才不觉苍白。

    而这些文本在逻辑、节奏、情节方面的不足,正是改编者应着力弥补之处,这要求改编者在接受、消化文本时,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日常经验,令故事的影像化更为充实、丰满。反观《盗墓笔记》《花千骨》的改编,其改编者忽略了网络小说与电视剧、网络剧在表现手法和欣赏方式上的差异,直接照搬原著。甚至为了更“像”原著,《盗墓笔记》增加了角色来分担主人公过于繁重的台词任务,反而令剧情呈现更显单调;《花千骨》则在呈现玄幻场景时过度借鉴电影《指环王》《霍比特人》《沉睡魔咒》《白雪公主与猎人》中的优美画面,令人尴尬。

    还应注意到,网络小说与电视剧、网络剧属于不同载体,接受方式和受众群体有差别。网络小说、网络剧类型化程度高,受众细分,读者、观众选择的自由度大,这决定了网络小说改编成网络剧,有可能更加贴合原著。电视剧则不同,像《花千骨》这种男女主人公都是万人迷的“玛丽苏小说”,如果原样照搬,必然会在吸引原著读者的同时,把一部分普通观众拒之门外,电视作为具有公共性的媒介,因为有原著读者为收视率保驾护航,就不顾及更广大观众的审美取向,播出内容过于低龄化、小众化,不在改编中加以调整,也许是对公共媒介资源的一种浪费。

责任编辑:文联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