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名家 >> 专栏文章

 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管窥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12-05 14:40

  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管窥

  何志钧

  (刊载于《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188-190页,“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动向”笔谈之一)

  摘要:网络文学从自发写作到类型写作的演化是新世纪网络文学发展的客观事实,这一新趋势值得正视。网络类型化文学显示了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的诉求。当前网络文学写作的类型化与历史上的类型化文学不可混为一谈。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潮流有其文化根因和心理根因。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与当代人原子化、雷同化的生存状态、多元化的生活状态、文化趣味息息相关。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也导因于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运作,得益于传媒业的发展和媒介融合与竞争的大势。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也是网络文学走向自觉,走向成熟,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管窥

  网络文学可谓是20世纪后期至今方兴未艾的新兴文化潮流的表征,信息媒体技术对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学的强势介入、网络传播带来的无限商机、文艺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促动、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中审美的空前转型等一起促成了网络文学的兴盛和不断演化。

  如果说网络文学最初是一部分有较高文学修养的理工科学子、得数码技术先机的网民、IT界从业人员的业余抒情怡志之作。那么,从早期华人网络文学写手图雅、少君、路离、方舟子等到1998年以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网络文学的青春化、言情化写作之风的台湾研究生蔡智恒,再到大陆网络文学早期的“五匹黑马”,以及之后在网上走红的今何在、龙吟、江南、慕容雪村等写手,网络文学一步步改变了最初抒写性情、心无旁骛的非商业的存在态势,随着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网站、大众传媒、出版发行机构和网络写手都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无限商机,网络文学由此迅速走上产业化的运行轨道,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新型文化产业。市场化生产刺激了网络文学,促使网络文学生产日益高速化,网络写手日益职业化,文学网站运营日益产业化,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多种较稳定、明确的题材类型划分,类型化写作模式逐渐明朗化。

  一

  网络文学从自发写作到类型写作的演化是新世纪网络文学发展的客观事实,这一新趋势值得正视。汉语网络文学出现之初,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的意识并不鲜明。但2006到2007年,网络文学写作出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拐点”,经典诗词解读、后宫小说、玄幻小说、盗墓小说、都市小说竞相开放,争奇斗艳。2006年以来,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迅速蔚为风潮,玄幻、武侠、穿越、同人、耽美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学呈现出并生共存景象,万紫千红,引人瞩目。其中,玄幻武侠小说《诛仙》《雪薇》《七夜雪》,历史奇幻小说《新宋》《紫川》,盗墓类长篇《鬼吹灯》《盗墓笔记》,历史穿越小说《窃明》,商战小说《浮沉》,后宫小说《玉簟秋•雪魄帝姬》《后宫•甄嬛传》等尤其引人注目,激起了强烈反响。

  在历史上,类型化艺术常常因其通俗化、模式化、标准化、批量化而倍受诟病,类型化写作客观上也确实容易导致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内涵作简单化处理,损害作品的艺术品位,会导致内容因循守旧、形式固定老套,销蚀艺术创作的独创品格和创新追求。在类型化写作中,人性的再现、世俗化情感的高扬与个性的萎缩,标准化、平面化文化的盛行不容忽视地形成了悖谬和冲突。因此人们历来对于如何实现文学性与商业化的平衡,防止市场与利润侵损人文本色忧心忡忡。但类型化写作显然并非空穴来风,它自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和积极性。类型文学有比较固定的写作模式和情节套路、结构程式,便于不同层次读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明确、迅捷、轻松、自如地在“文化超市”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产品,按特定的阅读期待进入作品,能有效满足大众的欣赏偏好,应和大众的欣赏习惯。类型重在重复,有稳定一致的基本模式和范型,便于传达特定的审美情感,创生特定的审美效果,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类型化作品不断印证大众的审美期待,又不断丰富、强化期待中的审美感受。它更能切合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凡俗情感体验,给大众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满足大众在今天这个后审美时代的快餐文化消费需求。类型化艺术也切合了市场化、产业化的文化语境,适应了艺术商品化的运作机制。它易于复制,生产成本低,套路稳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艺术生产的速度和效率,最保险地复制畅销艺术模式,进行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市场细分、艺术类型细分它也能有效地占据目标市场,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要。因此,类型化历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网络类型化文学同样显示了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的诉求。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偏好受众的口味策划和制作不同类型的文种和作品,变“广播”为“窄播”,细分市场,细分文类,针对目标受众进行分众化服务,受众定位明确,有助于推进网络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培养特定层次、类别受众的忠诚度,创造稳定的收看率,实现市场占有的专门化分割。每种网络类型文学都有其内部的各种类型化元素,文学网站对类型化写作的自觉推动和标举使缤纷陆离的网络文学类别分明、一目了然,便于受众了解和选择。网络文学写作的类型化也深刻塑造出了一大批网络类型文学写手,促使网络写手朝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网络文学写作的类型化赋予了当前的网络文学新的特色,显示了当代网络文学实践诸多参与者、制作者自觉的自我定位和产业化发展思路。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更关注的不是每一部作品的质量、特色、情节结构、艺术技艺,而是大量类似作品共同体现的类型、模式、惯例,与传统文学写作标举新颖独创不同,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更注重的是特定类型文学的整体效应,它淡化了一个个作品的特殊性,突出强调了整个文学栏目、文学类型的面貌和特色,强调按照不同的种类和样式的规定要求进行创作,可以说,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是网络文艺走向成熟,产业化运作趋于完善的标志。

  但当前网络文学写作的类型化与历史上的类型化文学不可混为一谈。诚然,类型写作并非始自于网络文学,在中外文学史上,类型化写作屡见不鲜。但当代网络文学的类型化潮流更多呈现的是多元化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类型的共时性并生势态,这与历史上类型文学的历时性更替接续状况大为不同。历史上的类型文学更多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表征,而当前的网络文学类型化潮流则昭显了当代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文化心理的多元化、消费文化时代消费者趣味的区分和小众化趋势。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潮流也不能简单混同于文学的专业化趋势,专业化更多强调的是文学生产者、消费者的专业素质和品位层次,强调特定文学品类、特定作品的层次水准。着目于个别性、独创性,更多体现的是早期现代性文化个体主义的趣尚,更适应市场未分化时期的整体性商业营销需要。类型化更多的是整个栏目、整个类型的整体一致性,往往淡化单个作者、单个作品,着目于标准化、规范化。更多体现的是市场细分时代对目标受众、目标市场的分割占据意识。

  二

  网络类型化文学堪称是当今大众文化时代文化心理的重要表达方式,美国媒介研究专家罗杰•菲德勒在谈到媒介形态变化时曾说:“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1]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之所以蔚为风潮,也显然根源于包括上述因素在内的多方面的原因。

  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首先有其文化根因和心理根因。类型化作品总是反映着一定时期社会生活中具有普泛性的文化形态和时代精神范型,总是根源于和表征着特定的价值观、生存状态、生活模式,可谓是生活中突出矛盾困惑的想象化、审美化解决。

  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体现了根深蒂固的草根意识、民间文化诉求,作为新民间文艺的网络类型化文学与民间生活形态、民间文艺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网络文学的类型化表现恰恰是其民间文学特征的不自觉体现。在民间文学中历来就有“长工地主型”、“两兄弟型”、“机智人物型”、“婆婆儿媳型”等众多类型模式,民间文学类型或因同境(各地社会生活形似),或因同源(故事有共同来源),在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度都常常有同一类型的大量故事。类型化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它符合民间大众集体化而非个性化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心理,网络文学的类型宗旨堪称是文学回归民间和世俗文化的诉求使然。[2]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也与当代人的特定生存状况有关,可谓是当代人原子化、雷同化生存状态的反映。当代社会分众化趋势明显,昔日群聚的大众日渐为散落的大众取代,人们生活在大卫•雷斯曼所谓的他人导向社会中,受传媒、时尚驱策,往往无所适从,瞠乎时尚潮流之后,雷同化、类型化的生存状态势必影响文学书写的类型化。如果说现代个性小说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市民生活状况的影响、个人主义的盛行、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关。那么,今天的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芸芸众生则是去个性的、标准化的,他们的生存状态往往呈现出划一的阶层性、区域性、职业性,同一阶层、同等教育程度的人们往往有着大同小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取向,网络文学的类型化正与这种生活状态相应和。

  同时,经济市场化、社会的阶层分化、教育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多种社会阶层的并生共存,为多元化的文化情趣提供了温床。不同类型文学的百花齐放正与这种多元化的生活状态、文化趣味相适应。而随着新的文化形式、新的生活状态的出现,新的与现代社会文化和审美旨趣相合拍的小说类型也会不断产生。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也直接导因于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运作。2006年后,风靡一时的玄幻武侠小说、历史奇幻小说、盗墓小说之所以兴盛一时,与市场的推手、出版业的运作机制、网络文学超市化的运作模式、文学由个性书写到文化料理的转变显然息息相关,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新宋》、被称为“中国的《伊利亚特》”的奇幻长篇《紫川》、《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不断落地出版,印数甚至高达20万册。如同世界各国科幻与奇幻小说普遍占有相当市场分量一样,奇幻小说也构成了中文网站的支撑文种,以“玄幻”为基础的收费阅读模式为新世纪中国的网络文学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盛大文学有限公司、“PT文学”、“起点中文”都借这种“网络文学消费”迅速发展起来。可以说,类型化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市场突围之道。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满足了当今文艺市场细分的需要,体现了文学网站针对不同阶层读者审美趣味进行产业布局的自觉意识。通常所说的“男盗墓女后宫”的类型化小说格局正好满足了不同性别读者的情感需要。同样,大量的“言情”小说以男性读者为消费主力,而“后宫”、“耽美”小说则主要满足女性读者的文化消费需求。针对各个阶层、各种层次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一时间校园小说、都市情恋小说、商战小说、官场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同人小说、仙侠小说、耽美小说、打工族小说等缤纷陆离。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也得益于传媒业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国GDP近年来的持续增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3G网络的开通,手机上网的便捷,TD-SCDMA网络对全国70%以上地市的覆盖,电子书无线业务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等共同推动了中国网民规模的增长和网络文学的繁荣,也为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受众基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人,我国手机网民也已突破2.33亿,网络文学在中国大陆兴起十几年来网络文学读者已接近1亿,长势极为迅猛。受众人数的剧增和市场细分时代的来临客观上客观上为文学网站从大众化服务转向小众化服务,确立自身特色,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也是媒介竞争、网站行业竞争的必然结果。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潮流积极顺应了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分化趋势。随着“大众传媒”逐步转变为“分众传媒”,各种传媒和网站必须确定自己稳定明确的目标受众和目标市场,以便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网络文学类型化潮流的出现堪称是网络文学这一重要文学和媒介形态因应当今的文学和媒介系统内部竞争的重要表现,也是文学网站基于消费终端制约,为以创新的形式满足受众需求而做出的积极自我调整和战略转变,是文学网站在当今的媒介形态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也是网络文学走向自觉,走向成熟,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文学最初出现时非常边缘化、零散化,给人不成阵势、难成气候之感,似乎只是网络聊天、网络恶搞的一种附庸和手段,是文学和审美的畸变形式。在这个时候当然不可能出现规模化、类型化的写作态势。虽然从1998年前后就出现了开启网络小说类型化写作先河的黄易的《大唐双龙传》、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作品,但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呈现出规模效应,日趋自觉却是2006年以后的事情。2003年出现的网站签约VIP作品收费订阅方式为当时趋于低迷的网络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文学网站迅速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调动了网络写手的写作积极性,使网络文学迅速走出低谷,迎来了2006年的新高潮。随着网络文学自我认识的日趋深化、文学网站自我定位的日趋明确,各文学网站积极自觉地采取了类型化的栏目分类编排,网络文学日益多元发展,类型分流,与传统文学日益显示出差异。一些重要的网络文学大赛如新浪读书频道的原创小说大奖赛也改变了以往“一锅烩”的综合性分类方法,不再采取长篇、短篇分类的方式,自觉地突出类型化特色,以悬疑推理、军事历史、都市情感等类型分类评奖。从最初“无个性”的随意化写作到新世纪以来自觉的“类型化”写作的变化深刻体现了网络文学自身不断自我调整的积极进取心态。

  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潮流的形成也离不开网络文学各种类型作品数量的积累和为文的自觉,类型化写作意味着网络文学不仅数量众多、写手林林总总,而且众多网络写手和网络作品自觉不自觉地构成了多种类别,类型化正是这种书写状况的自觉不自觉的发展结果。类型化写作代表了网络文学崛起的不可阻挡的趋势。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恰恰体现了网络文学形式类别的不断丰富和求新拓展,是网络文学整体向纵深发展的客观结果。例如,在今日的网络文学画廊中,不仅有若干大类,而且每一类别下又可细分为若干次级类别,如幻想小说进一步细分,又包括魔幻、玄幻、科幻、奇幻等众多次类。“玄幻”类、“情感”类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比较大的重要类别,而“玄幻”类中又有“盗墓”小说、“仙侠”小说、“灵异”小说、“穿越”小说之分,“情感”类小说也可进一步细分为都市言情小说、历史情恋小说(如后宫小说)、耽美小说等。

  文学永无止境,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的努力也是无止境的。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既然是网络时代社会文化新势态的表征,那么,我们更应当作的就不应该是简单好坏评判,而是基于对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产生根因、现实利弊的深入认识和细致分析进行因势利导,推动网络文学产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

  [2]蓝爱国何学威.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94-95.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