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盈:“枣树不是一棵树, 它是一种情感寄托”
大杂院各家都提着东西上车了,平素杂乱而有生活气息的院落显得空旷寂寥,只剩何大妈坐在一把旧椅子上,面对几十年的枣树黯然神伤,一袋子红枣滚落脚边。这是属于何大妈一个人的告别。此时,安静的剧场里,有观众发出啜泣声。拆迁了,大杂院的邻居们从此各奔东西,一种生活方式结束了。8月6日至10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青年导演黄盈编剧执导的话剧《枣树》在国话剧场上演。
《枣树》创作于10年前,当年黄盈在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中看到一则新闻, 95岁的奶奶在即将搬迁之前,非常挂念自己儿时与老伴儿一起种下的枣树的命运。这种情感打动了黄盈, “这个故事饱含感情,而又真实朴素,就像我曾经居住过的院落给我留下的印象,它调动了我儿时杂院生活的全部记忆。 ”他以记忆中的人物为原型,写出了《枣树》的剧本。剧中的故事发生于10年前,讲述北京大杂院里的几户人家,在拆迁前的家长里短,都是平常生活,但黄盈赋予剧中各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使整部剧鲜活生动、接地气。
话剧《枣树》的演员团队集合了中国国家话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包括老艺术家王亚军、陈强,中坚力量房子斌、陈炜,青年演员李建鹏、刘洋等。本剧共有20多位国话的演员参与演出,对于这次同国话的合作,黄盈表示:“演出这样一出群像戏并不容易,这部戏并没有突出某个人物,而要求人物融化到场景之中,这是需要极大的牺牲精神的。中国国家话剧院的21位演员不仅业务水平非常优秀,更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对待这出‘小火慢炖’的戏的专注和耐心。 ”
舞台上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北京大杂院,院里一个自来水龙头,一把梯子靠在墙上,门前挂着一盆吊兰,门口的筐里放着几根大葱,吃饭时一家人会从屋子里搬出桌椅、摆上碗筷,夏天的晚上搬出来的是切好的一大盘西瓜。然而,剧中最重要的形象,那棵何大妈把它当做老伴每天对着它絮叨的枣树,没有出现在舞台上。这是黄盈的建议:“枣树不是一棵树,也不是剧中提到的何大爷,而是一种情感寄托。 ”
黄盈的戏经常会在一些细节上让观众从多角度体验,从而让观众的感受和体悟进一步延伸。比如《黄粱一梦》演出时,现场焖黄米饭,戏演完了米饭也熟了,观众可以品尝。这次的《枣树》 ,观众走进剧场的大厅就会看到两个牌楼,大屏幕上播放着由剧组全体演员演出的“寻找老街坊”实景宣传片。演出结束后还有惊喜:每个观众都会得到一个小纸袋,里面装着红枣,封纸袋的贴纸也是枣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