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鉴赏 >> 民间文艺

崔凤英:“棒槌花边”技艺的传承者

作者:烟台日报 更新时间:2014-07-28 10:49

  崔凤英在编织花边

  编织花边用的小棒槌。

  水杯垫花边

  在中华民族灿烂纷呈的艺术宝库中,栖霞“棒槌花边”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品,长期以来被胶东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人们不仅欣赏棒槌花边的编织技艺,更佩服那些编织棒槌花边的人。

  ☆娱乐万花筒新春大献礼新版娱乐炫登场☆

  在栖霞市,就有这样一位痴迷于编织“棒槌花边”的老人,她74年如一日精心编织着“棒槌花边”。她说,自己之所以到老了还编织花边,其实不为别的,就是想把这一民间艺术技艺传承下去。她就是栖霞市艾山街道办事处龙村83岁的“棒槌花边”民间艺人崔凤英。

  2月29日,记者走进了松山街道办事处龙村,探访这一民间艺人。

  因好奇结缘花边

  走进崔凤英老人的家中,老人恰巧正坐在炕头编织着“棒槌花边”,看到有人来,老人在儿媳的搀扶下忙起身打招呼,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那写满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后又开始了她的花边编织。

  话茬从老人结识花边技艺说起。崔凤英说,她今年已经83岁,编织花边已经74个年头了。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时常看到母亲坐在家里拿着像玩具似的小棒槌带着线丝在织一些花鸟和动物图案,那时她很好奇。一次偶然的机会,趁母亲不在家,她翻出了母亲的针线筐,立即被放在那里编织好的花鸟和动物图案所吸引,好奇的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新奇。于是,她迷上了母亲的花边技艺,一有时间就蹲在一边看母亲编织花边,在母亲不编织的情况下,她就到邻居家去看她们编织。

  9岁那年,母亲看出了她的心思,就另准备了一套编织花边的家什,让她在一边模仿着学。由于这些家什必须放在平坦的桌子上才能工作,当时,由于崔凤英年龄小、个头矮,她就站在凳子上跟母亲学,不到几天的工夫,崔凤英便能按照已经勾画好的花草和动物图案进行编织花边了。从这以后,她便与编织棒槌花边结下了情缘,在还未出嫁时,她便成了村里的巧姑娘。她编织出来的各式各样花边或放在床单上,或挂在门帘上,或垫放在饭桌上,煞是好看,引起了本村和周边村庄从事花边技艺同行的赞叹,由此她也成了很多小伙子追求的对象。

  织出花边美名扬

  说起“棒槌花边”,崔凤英老人告诉记者,棒槌花边的原产地并不在栖霞,是十九世纪末,由英国人马茂兰从西方传入烟台,后来传到栖霞在民间红火起来。“这‘棒槌花边’看起来复杂,但操作起来并不难,首先将图纸铺在特制的草编盘上,并在许多木制小棒槌上分别缠绕纱支,拉出纱支一端,用大头针固定在图纸上,然后操作小棒槌进行编织,利用线与线之间的辫、绞、钩、拉,就形成了图案。”崔凤英老人一边织着一边告诉记者。

  据陪同采访的有关同志介绍,栖霞“棒槌花边”不仅是高档的日用装饰品,也是精美的艺术欣赏品,其花边台布、茶几布、餐布、床盖等因做工精细、美丽雅致而远销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和港澳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栖霞市曾12次派人先后到日本、泰国、希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技艺表演,观者惊叹不已,盛赞棒槌花边编织为“神奇的艺术”。产品曾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命名为名牌产品,并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崔凤英老人带出的徒弟邢美芹女士早在1993年,就被选中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她的精彩表演,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崔凤英老人也多次受邀表演,很多次都获得了表彰。

  崔凤英老人也告诉记者,这几十年来,她编织的花边有多少谁也无法统计,由于四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她,很多花边厂都慕名到她家给她送样板让她编织,她也都是来者不拒,现在年纪大了,但她编织花边的速度还不慢。说着,就拿起家什给记者表演起来,只见那一根根小小的棒槌,在她的十指间轻盈地跳跃,随着清脆的撞击声,美妙的音符从指间流淌而出,十几分钟过后,当在这种美妙的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一幅艺术品完成了。崔凤英把织好的花边展示在我们面前,那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令我们赞叹不已。仔细欣赏着花边上的图案,既古朴典雅,又精致美妙,有着机器纺织所无法比拟的真实自然。

  引导后人学习花边

  70多年来,小小的棒槌在崔凤英手中,如同沾上了灵性般有了“神奇”的生命。争奇斗艳的团花、张牙舞爪的龙、凌空飞翔的凤、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流光溢彩的双喜图案令人眼花缭乱。对于花边艺术,崔凤英从最初的编织个小动物、花草,逐步形成了喜庆场景、民俗故事的花边风格。编织花边成了崔凤英老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记者问起老人,这么多年有多少人跟她学习过?

  “数不清有多少了,我婆婆为把这个传下去,这不,家里只要是女的,她都‘赶’着学,在村里,只要是遇到女的她也动员她们学。她说她舍不得把编织花边技艺丢掉。”崔凤英的儿媳宫世英在一旁说到。

  “如今我上了年纪了,子女们都劝我别织了,好好安享晚年。可我还是放心不下,我现在编织花边主要是引导后人也来学习这门技艺,别让它断代了。”崔凤英接上话茬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崔凤英老人为了把这一民间技艺传承下去,长期以来,她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村民们传授棒槌花边技艺。从农村到城市,从民间文化节到民俗庙会……到处都留下了她展示编织花边的足迹。在她的学徒中,既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八九岁的孩童,有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也有“满腹经纶”的大学生。近年来,随着烟台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慕名向她索求花边的外国人也络绎不绝。对于她们,崔凤英老人无论是否相识,从不拒绝,还常常免费相赠。为此,她把大部分积蓄都用在了编织花边上,以至于今天虽然名声在外,却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老人告诉记者,当她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编织花边,学习这门民间工艺时,所有的苦和累都变成了快乐和满足。

  就这样,崔凤英把传承栖霞“棒槌花边”技艺的责任担到自己的肩上,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这一民间技艺,让“棒槌花边”这一快被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放异彩。

  本报记者徐中华

  通讯员胡国锋王强摄影报道

-  相关链接 棒槌花边

  棒槌花边又名花边件货。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马茂兰首先将此工艺传入烟台。棒槌花边的编结方法是,先将图纸铺在特制的草编盘上,并在许多木制小棒槌(长约10—15厘米)上分别缠绕纱支,拉出纱支一端,用大头针固定在图纸上,然后操作小棒槌进行编织。经过线与线之间的辫、绞、钩、拉,形成图案。常用的技法有密龙、介花、方结、稀布、密布、双稀、介花关针、灯笼扣、苇竖花、六对抄等。

  1956年,栖霞县绣花厂开始批量生产和出口棒槌花边,最高年产值1197万元,原料和产品分别由外贸公司提供和销售。

  1960年后,出现了件货产品镶拼的绣花大套及编织连缀成的满工台布和床罩。70年代,生产出精档镶拼小件,主要图案为S型,故得名“勾勾花边”。因产品最初由意大利世力公司包销,也称“世力小件”。

  棒槌花边的主要产区为我市栖霞、福山、蓬莱、牟平等地农村,精此艺者达12万人。

  1974年开始,栖霞县花边厂派出7名编结人员先后10次去日本、美国、泰国、希腊等地进行技术表演。1979年,栖霞棒槌花边被省二轻厅评为名牌产品,同年注册“白洋河”牌商标。该厂毛线、丝绒线花边和花边衣裙同时获省、地两级设计创新奖。1981年新创五对线小龙新工艺,被省二轻厅评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栖霞棒槌花边在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同年获得国家经贸部产地荣誉证书。中华整理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