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鉴赏 >> 戏剧曲艺

调查引出的忧思:拯救方言就是抢救一方文化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07-25 16:27

  拯救方言就是抢救一方文化

  国家语委去年在苏州启动了全国首个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以抢救保存各地方言。一年来,在苏州语委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3所高校专家团队的密切协作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苏州首批试点于今年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语委原主任赵沁平表示,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开始急速变化,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启动有声数据库建设,就是为了赶在语言急剧衰变之前,全面调查采集国内语言、方言的基本状况和原始数据,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也应该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绿土”。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也就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一份调查引出的忧思

  早在2003年,语言学专家、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平就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做了一次关于“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苏州话和普通话的此消彼长速度飞快。

  该调查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90%左右的学生父母是苏州人。在一项“能否用苏州话谈学习”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不能”,即使是谈日常生活时,使用苏州话的也仅占六成。对70%的学生来说,普通话已取代家乡话成为运用更为自如的交际工具,只有15%的学生认为“使用家乡话更熟练”。

  汪平告诉记者:“我表姐一辈子住在苏州,家里都是苏州人,我听到她跟外孙女说苏州话时,孩子连说听不懂。”

  无独有偶,2004年杭州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毛海涛递交了《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提案,同时还建议对全国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所有省会城市的方言都进行保护,“不要让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缺失掉”。

  据祖辈都是苏州人的汪平回忆,幼时父亲教《古文观止》和唐诗,都是用标准的“老苏州话”朗读。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他上中学时期,虽然已基本学会了普通话,但日常生活中还是习惯于说苏州话。

  汪平分析,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家多年推广普通话,人们已把普通话作为首选语言进行交际。另外,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通用语言的普及是现代社会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

  方言式微,何来文化遗产保护

  正如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教授戴庆厦所言:“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据上世纪50年代一项调查显示,当时我国共有367个戏曲剧种。此后几十年,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以方言为重要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出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目前已消亡了100余种。

  艺术家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甚至是一种情结,众多戏剧、曲艺等艺术都是以方言为传播工具的。作为评弹艺术传承人,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春十分看重苏州话的传承。“苏州话是苏州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远有昆曲近有评弹。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欣赏这些艺术,他们接受不了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还有传递信息的工具苏州话,他们听不明白。”

  汪平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苏州方言退缩到日常生活的狭小范围,成为一种缺少文化含量的低层次符号系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苏州话消亡了,昆曲、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得到传承和发展。”邢晏春告诉记者:“曾有一位苏州的评弹演员尝试用普通话来表演评弹,以达到推广评弹的良好愿望,但最终失败了。为什么?因为评弹是靠师徒口耳相传的表演艺术,它扎根于苏州文化的土壤,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评弹语言,改成普通话,就不能表现其精髓,甚至会面目全非。”

  有专家认为,方言崛起也体现了地方文化的觉醒。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武汉的方言小品《招聘》一炮打响,观众热议其为“开南方小品登全国大雅之堂的先河”。去年以来,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表演《笑侃大上海》等也一炮走红,让人惊呼“看到了方言传承的新出路”,张扬了海派文化的个性魅力。

  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绿土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专家张先亮教授告诉记者:“方言作为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语言学界都存有共识:推广普通话,并不影响方言的生存,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绿土。”

  在普通话和方言使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汪平建议,不妨让普通话和方言在交际场合及交际对象上有所“分工”,普通话可作为工作语言、正式语言,方言作为生活语言。汪平建议,在幼儿园、小学等低龄孩子集中的学龄段,除按照法律规定在课堂上要求说普通话外,学校可倡导教师、家长在课外、私人场合有意识地说方言,学校还可适度开展与方言有关的童谣、歌曲等比赛活动。

  保护方言,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张先亮认为,语言运用是功利性的,如果一种语言适应时代的发展,它就能得到蓬勃发展,否则自然而然就会消亡。对于一些使用范围很小、正在自行消亡的方言,可采取研究性保护的方法,以歌谣、文字等形式,用光盘刻录下来保存在博物馆里。

  保护方言还应当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进行。在邢晏春看来,每一代人的苏州话都在变化中,目前他正在写一本记录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苏州话”的书。而汪平的《标准苏州音手册》读音光盘,收录了6000个汉字的苏州话读音,每个读音都经过认真考证,由他亲自完成。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开展语言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建立可永久保存的中国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及相关数据库,绘制详细、精确、可传至后代的多媒体语言地图。

  建议和设想正在变为现实。2008年10月11日,国家语委在苏州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该数据库分为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3个分库。作为江苏首个“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全面达标”的城市,苏州成为全国首家试点有声数据库建设的城市,共有苏州市区及5个县市6个数据采集点,将通过朗读字、词、句和讲故事的方式,分批采录吴方言。

  作者:苏雁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