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鉴赏 >> 影像鉴赏

张克纯:平静诉说高速发展下的矛盾生活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07-25 13:50
著名学者刘瑜曾在一篇随笔中感慨,大城市中不少的所谓“国际人”,其视野其实有限得令人吃惊,他们相信,北京五环内的所见所闻,就是“时代的最强音”,张克纯绝对不属于此列。2010年起,这名来自四川成都的30岁青年,开启了他的追寻黄河拍摄之旅,并用独特而平静的视角记录下沿岸居民在高速发展中充满矛盾和趣味的原生态生活。这组作品再次将张克纯带到舞台中央——两天前(7月15日),法国传来消息,有着全球摄影界“趋势风向标”之称的法国阿尔勒发现奖(Discovery Award)被中国的80后摄影师张克纯获得。
 
张克纯上台领奖 宣逸(韩)/摄
 
  3年前,因为读了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四川小伙子张克纯带着一台Linhof大画幅相机以及一辆可折叠自行车开始了他的黄河寻河之旅。济南,宁夏,青海……张克纯追寻着母亲河两岸的居民原生状态,并从这些普通人身上看到着自己——大环境里的小人物:他在宁夏一个煤场拍到一尊巨大佛像,“谁会想到煤场里会有这样一尊佛像”,张克纯说。在包头,他意外地发现几只小白鹿的雕塑,孤独地站在光秃秃的草皮上,背景是冒着白烟的冷却塔;在青海,一辆水泥车突然侧翻在路旁,车上装的是高山草甸修路的砂石……他用《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句诗句为这组摄影作品命名——《北流活活》。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这组作品最终将他带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张克纯在获奖之后接受了凤凰艺术(art.ifeng.com)的远程独家对话。彼时他人在巴黎,在与家人分享了获奖的喜悦之后,正在享受在巴黎难得的休息时光,逛逛艺术馆,拜访下巴黎的友人,“后阿尔勒时代”的张克纯,平静一如往昔。当年曾经为了追求更自由的创作状态,还是平面设计师的张克纯毅然辞职,走上摄影之路。2008年,他获得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奖项的张克纯,还被某些媒体称为“业余摄影师”。但是这个来自四川成都的青年,凭着一股“牛劲”,不断走向前方,只为了在人生历程中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张克纯获奖作品:北流活活
 
  以下为对话实录:(对话时间:法国巴黎时间7月17日上午9点)
 
  没想到自己会得奖 获奖是鼓励
 
  凤凰艺术(以下简称:凤):这次获得阿尔勒奖的感受如何? 获奖后做得第一件事是什么?
 
  张克纯(以下简称:张)当时我没想到自己能得奖,当时我坐在最后一排,听到叫我名字的时候才知道我自己得奖了,从最后一排冲到场地中间去领奖,还是很意外。获奖之后第一件事是给家里打电话,当时北京时间是半夜,他们也挺高兴的。获奖之后这几天就在巴黎看展览,拜访一下这里的朋友。我觉得获奖之后的意义,就是会更坚定地顺着摄影这条路走下去。
 
  凤:《汶川地震中的狗》获奖时,有些媒体还会定义你为“业余摄影师”,从离开平面设计的工作转行摄影,一路走到今天。觉得内心最纠结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我朋友对我有一个评价,说我特“牛”(牛脾气的牛)。我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后,其他就不管了;两边都不关注,只看到前方。我离开原来的工作时候,内心没有做太多的斗争,因为国内我们做所谓的设计,没有办法在创意上,哪怕是一点点创意(空间上)自己能做主的,还是希望在创意上有自己的想法吧。当时想这辈子还是希望做稍微有点意义的事情,不想在这方面再耗时间。
 
  凤:还是希望有一个更自由的创作状态和生活状态?
 
  张:对。关于刚才问到最纠结最困难的时刻,还是纠结怎么样才能走得更好;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些纠结,怎么才能(拍的)好一点。最大的困难还是经费,怎样维持新的创作,怎样维护家庭的开支。
 
不在意媒体评价 对80后标签无感
 
  凤:如今媒体更多会称你为80后摄影师的代表人物,但是似乎你的阅读趣味,与媒体普遍认为的80后不同。比如你喜欢张承志,你的微信名字和著名女作家张抗抗重名。你怎么看待自己80后的标签?
 
  张:80后这个标签我倒从来没有在意过,没感觉。
 
  凤:《北流活活》的典故来自《诗经•卫风•硕人》? 你想表达的意境和含义是什么样的?
 
  张:引用诗经这句,是因为“北流活活,河水洋洋”,这个里面描写黄河的场景,我在黄河边都能感受到,我觉得选这句作为题目还挺合适的。
 
  将做多方面艺术尝试 期待人生有意义
 
  凤:你此前提到,起初沿黄河拍摄的初衷是“完成一次诗意的行走”,但后来发现,现实的东西不可回避的出现了,于是你只能尽量平静的诉说。你希望诉说什么?
 
  张:希望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我们一个大国家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普通人的一个状态。(我希望探讨的问题分为)两方面,一个是社会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实现可持续,走路走快了难免不稳,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此刻也很难做出明晰的回答;一方面享受高速发展带来的便捷,信息(的通畅);另一方面也受到环境影响。包括我自己也会很矛盾,我作为一个拍摄者,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矛盾。
 
  凤:为什么会在作品中体现出镜头和拍摄对象间的这种疏离感?是刻意还是下意识?
 
  张:下意识。首先我不是太外向的一个人,我拍东西不喜欢靠得太近,保持距离感。
 
  凤:据说你曾经试图改变自己的拍摄风格?那么未来希望进行什么样的尝试?
 
  张:多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尝试,因为我是学画画的嘛,架上也希望进行尝试,但是目前的主要方向还是摄影。
 
  凤: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最理想么?
 
  张:不能说是最理想的,但是至少我可以左右自己前进的路吧,还挺好的。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