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鉴赏 >> 影像鉴赏

江融: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07-25 13:50

提问时间

  提问1:江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的讲座,我听了非常喜欢,我本人是网上开书店的,我个人对艺术非常感兴趣,今天你最后放的一些图像是关于当代摄影的作品。我今天来听这个讲座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中国当代摄影走向的问题,如何利用中国的传统美学,结合中国当下巨变的时代背景去创作的问题,对我本人来讲,我非常崇拜的一个摄影家是朗静山先生,他把摄影创作如水墨画一样美。中国当代摄影里面一些创作者,据我了解都是受西方影响,现在拍卖市场上的一些买家,包括在画廊里面一些支持中国当代摄影一些买家,可以说百分之八十至九十都是外国人,还有一些学术机构的评论家和美术馆的策展人。您认为当代摄影应当用怎么样的方式去实现中国美学的一种延展?

  回答:非常感谢你提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在我们中国现在的美术界里面,他们已经提出来“再中国化”这么一个问题,中国的绘画尤其是油画和中国国画,如何能够再中国化,曾经在改革开放之后可能是有试图回到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学、传统哲学来创作我们的作品,但是中间我们也可能走过一个去模仿国外最新的流派和思潮这条道路,现在开始想要回到我们的老祖宗,绘画界已经提出来如何要再中国化,我们摄影界是不是也要提出来中国摄影如何要再中国化?恐怕我们还没有提出来这个问题。你刚刚给我们大家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一个挑战,中国摄影的确是需要有“中国制造”的作品,而不是“为西方制造”作品。你不是为了西方的买家去生产去制作,而是我们应该拿出自己原创的观念,能够反映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哲学的摄影作品去走向世界。

  当然,你还是应该用全世界能够共同理解的手段、媒介、语言来述说,比如:传统的京剧,如果你的京剧就是用传统的故事和手法来演出,恐怕外国观众在观看时会有一定难度,但是你用京剧的这种方式去演大家都能够看得懂的一个故事,或者用歌剧的形式来演出中国的《牡丹亭》故事,效果就会不一样。我们现在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所以我们不要去展开什么是民族的,什么是国际的辩论。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中国摄影师如何能够要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美学来反映当下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要讲述我们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这种巨变,而这种巨变具有全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我们中国摄影师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提问2:你好,我对你刚才讲的新闻摄影部分印象非常深。新闻记者在拍摄时可能已经有一些价值判断,他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请问一个摄影记者在拍摄的时候,带上一些主观情绪是否可以拍摄好照片

  回答:任何一张照片都带有摄影师的主观判断,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但一个优秀摄影师在做新闻报道时,要尽量客观,尽可能不要把自已的主观判断表现在画面中。当观众在看新闻照片时,更多的是在看新闻故事和背后的故事,而不是在看摄影师本人的价值观念,注意力应当是引到画面故事本身,让观众自己去判断,而不是要看摄影师的判断。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刚才已经说过,现在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也变得越来越主观化,这样才能产生一种个性,这始终是一种矛盾,我觉得摄影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平衡其实是非常难的,要看每个摄影师怎么去处理,所以我只能这么回答你。

  提问3:江老师您好,我是一家企业里面做企业沟通的,平时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企业新闻报道和一些照片拍摄,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我只是真实的去表达现场的场景,可能那些场景并不是我最满意的。如果我想要用摆拍的手法去拍,这些被摄人是第一次见面,可能沟通起来现场时间有限,另外跟他们也不是很熟悉,您觉得这种新闻报道是用真实的表达更好,或者是用摆拍的形式更好呢?谢谢。

  江老师:我个人认为狭义的新闻照片最好不要去摆拍,因为它是新闻事件,你要尽可能真实的去拍摄。观念艺术摄影是可以摆拍的。新闻摄影强调真实性,你去摆拍是不行的。拍肖像摄影当然就可以去摆拍,新闻摄影不要去摆拍,这是我个人的建议。

  提问4:我是东方早报的记者,多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它与纪录片有什么区别?我看到西方一些多媒体的报道,他们的时间非常短,不像您提到王磊的作品时间很长。通常3分钟甚至于3分钟都没有就结束,请问多媒体与纪录片有什么区别?

  江老师:你的问题本身也是我的问题,静态影像如果要融到多媒体里面,有可能削弱静态照片的力量,它已变成一个视频。把照片变成多媒体以后,它就不叫照片了。如果多媒体做得太长,其实跟纪录片也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纪录片基本上是动态画面,而多媒体是由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的结合,再配上旁白、现场录音和音乐等。纪录片肯定时间比较长一些,在电影院里面放或者在电视上放,会更有深度。现在有人认为,多媒体可能很快也会消失。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很快,多媒体的确有它的问题,摄影师把静态照片与动态照片结合在一块,经过尝试后发现,这种做法对静态照片并不是非常有利,所以现在很多人又回过头来专门去拍静态照片。纽约现在胶卷经常买不到,就是因为很多人又回头去拍照片去了。我们要想更多的方法,用更好的形式把单幅照片传播出去。我特别想让安光旭来说两句,安光旭参加过大连医学院流媒体研究生班的毕业生,我想听听他的看法。

  安光系:多媒体是嫁接网络才出现的,毫无疑问是以前摄影无法表达的一种方式,我觉得这个是要肯定的。比如在地震现场,地震的声音,这是静态照片表达不了的。同时,我觉得静态影像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观看方式不一样,因为很多时候静态影像是需要去阅读,才能看到画面里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多媒体和静态影像都会存在。

  我在国外呆了一年刚回来,深感中国摄影面临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营养不足。我们经常拍得很得意的照片,其实给国外摄影师一看,人家很早就在用这种手法了。现在互联网对纸媒冲击特别厉害的情况下,您是否能给从事传媒的年轻人开一个药方,我觉得这个其实挺重要的。

  江老师:谢谢安光系对我这么大的信任,我今天来开讲座并不是给大家提供一些答案,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些问题让大家来思考,提问题有时候比真正提供答案更重要,说实话我也没有答案,网络时代技术发展太快,我也每天都在观察、思考、收集。国外的摄影家每天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很感谢安光旭把多媒体的重要性给说出来了。多媒体的确是为了嫁接网络才这么去做的,它对静态影像传播是很有好处。但是,我认为,作为静态照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到博物馆去。这就像电影一样,电影在家里可以反复看DVD,但如果你想看电影的视觉效果还得到电影院去看,只有电影院的宽荧幕和立体音响才能真正体现电影的魅力。虽然现在摄影在模仿电影,它最终落脚点还应当是落在博物馆,是落在墙上的作品,这个可能是我们要去考虑的。网络上我们去看图像的时候,其实削弱了影像的力量,即使高清的荧幕上看,仍然跟照片本身是不一样的。

  但是,传统相纸现在有可能停产,不过,数码相纸和打印机的效果越来越好。同时,智能网络电视马上要投产,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人们不仅将在智能电视上看电视,而且可以上网,从事许多事情。因此,今后会出现两个并行观看影像的趋势,一个是在屏幕上观看,另一个是在墙上观看。如果光场相机得到普及,能随意改变焦点,随意改变视角,则需要重新界定摄影含义。今后摄影会是什么样?真的需要大家去思考。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