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曼华:一把剪刀剪辉煌
从6岁时,朱曼华拿起了剪刀,56年来,她没有一天放下过剪刀,在这把剪刀下,诞生了八仙过海、百虎图等几千幅剪纸作品,这些剪纸走出了农家小院,走出了生养她的故乡烟台,直至走上世界舞台。她的剪纸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多次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宾。朱曼华这个普通的胶东妇女,用一把剪刀剪出了胶东剪纸的辉煌。
一把剪刀撑起家
剪纸是朱曼华的家传技艺,朱曼华的姥姥、妈妈都是剪纸能手。朱曼华从小就很喜欢剪纸,但以剪纸为生,却是因一段辛酸的往事。
朱曼华是烟台人,生于1946年,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被抓了壮丁,一去再无音讯。朱曼华还有一个妹妹,母亲独自拉扯两姐妹,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为了挣些钱贴补家用,朱曼华的母亲每晚便在煤油灯下剪纸,逢上赶集就去叫卖。
小学毕业后,朱曼华考上了初中,但是她决定辍学,妈妈身体不好,还有一个妹妹,我必须把家撑起来。”朱曼华心里这样想。离开了学校,白天朱曼华在生产队拼命干活,晚上在灯下熬夜剪纸。
到朱曼华30岁的时候,命运终于有了改观。她的作品频繁获奖,剪纸的销路也好了起来,朱曼华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为剪纸而痴迷
朱曼华6岁师从姥姥学习剪纸,她的聪颖让剪了一辈子纸的姥姥惊喜不已。8岁的时候,她就剪出了不少好作品。
朱曼华从小跟随姥姥长大,学了剪纸后,姥姥每天晚上就多了一个任务:催促她睡觉。有时候,姥姥催急了,她就把剪刀往桌子上一放说,好吧,不剪了,睡觉。可是等姥姥一睡下,她又悄悄拿起了剪刀,每天都要剪到凌晨两三点钟,实在累得不行,才倒头睡下,有时候怀里还抱着剪纸。
朱曼华的儿子说,妈妈每天从凌晨4点开始,能一直剪到半夜,连生病的时候也要在病房剪。朱曼华说,一剪起纸就觉得特舒坦,剪纸是最开心的事情,什么病啊痛啊,都感觉不到了。
朱曼华的老伴说,有时候夜里睡着觉,她会突然爬起来,拉开灯就跑到桌前写写画画,肯定是又突发灵感了,想到要剪什么了。年纪不饶人啊,如果我不赶快记下来,怕一会儿就忘记了。朱老笑着解释说。也许正是由于朱老对剪纸的痴迷,才使她在剪纸舞台上大放异彩。
朱曼华是一个开朗率直的人,但在儿子找对象时她却有些固执,她坚持要儿子找一个喜欢剪纸的姑娘,导致儿子的婚姻大事一直相了30多回亲才最后确定下来。如今,小孙女胡月馨拿起剪刀来已是颇有架势,你看她剪纸时那个认真劲儿,跟我年轻时一个样。朱曼华开心地说。她告诉记者,这一生有支持她剪纸的老伴,这是她的幸运;有孝顺的儿女,这是她的福气;孙儿们能继承剪纸,这是她的愿望。
发扬光大剪纸艺术
朱曼华说,烟台剪纸原是胶东人用来装扮窗户的,早些年,家庭妇女谁都能剪几下,入门不难,但要剪好剪出特色来,那就得看你的功夫了。
朱老师讲解了几点剪纸要领,首先是打样,将一张剪纸花样放在玻璃上,用一张白纸放在上面,用铅笔在白纸上涂抹,花样就被打出来了。然后用线把打出的样和用来剪纸的红纸缝到一块,这样在剪的过程中就不容易出错。在剪的过程中,要从里往外剪,样上白色的地方剪,黑色的地方不剪。一般烟台剪纸的基本形状是窟窿、线条、毛毛。其中窟窿的剪法是在中间刺破一点,由里向外剪;线条也是如此,毛毛剪纸,要先将欲打毛毛的地方的内缘剪出,把纸掀起,用剪刀细细剪,打出的毛毛越多,剪纸的水平也就越高。
朱曼华说,剪纸有两样最重要,一是基本功,她教给孩子们就是从练习葫芦、喜字、花开始,按照上面的方法练习,普通人有两三个月就可以按照花样剪出漂亮的剪纸。但是这样的剪纸只是模仿,没有自己的特色,剪纸重在个人的创新,必须要学会设计剪纸图案。我创作百猫图的时候,经常会观察小猫,通过不同的形态来表现猫的调皮、灵活和温柔。除了主体形象的设计,剪纸者还要知道那些装饰图片的使用,比如梅花、钱币、月牙儿,要把它镶嵌得恰到好处。
朱曼华说,剪纸就是一门慢功夫,只有慢慢磨,才会真正懂得剪纸,她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发扬光大剪纸艺术,她现在正计划创作以四大名著为蓝本的剪纸图,用好作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胶东剪纸,喜爱胶东剪纸。这些年来,她陆续地教学生,全都是免费培训。如今,她第一个入室弟子王英梅已是韩国小有名气的剪纸艺术家了。朱曼华说,民间艺术家必须主动走出个人家,走进市场,学会自己找食吃,只有这样民间艺术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如今,中国收藏家协会将朱曼华的作品定价为每平方尺1000元至2000元,这是对朱曼华艺术的最大肯定。(张贵君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