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创作 >> 文艺期刊

胶东戏剧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07-04 14:07

  在胶东民间艺人中,世世代代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先有秧歌后有戏”。这言中了戏曲艺术由初级到高级的衍变过程。艺人们又说:“周朝秧歌唐朝戏”。然几经寻觅,难发现宋以前的戏剧形式在胶东的存留。至于胶东的“唐朝戏”,更是踪影不见。但胶东有为数不少的古戏楼,据记载,莱阳城隍庙戏楼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继后历朝建设,数量大增。戏楼等娱乐场地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演出活动的繁荣景况。史载,清咸丰元年(1851),莱阳照旺庄就办起了京戏班,在当地和邻县演唱。继后,胶东数以千百计的子弟班、科班、杂耍班等演出组织遍及城乡各处。进入20世纪初,胶东民众常在年节及庙会期间“办耍”凑班演戏,流动艺人亦搭班沿城乡演出。

  30年代后,胶东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戏剧活动颇有生气,特别在京剧改革实践活动中,涌现了不少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自1940年前后就编演革新京剧。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一批新戏剧作品如《闯王进京》、《关羽之死》等相继问世,有的被选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为我国京戏改革提供了经验。1983年中国烟台京剧团赴印度、缅甸访问演出,1989年赴拉美6国访问演出,1990年赴西班牙、葡萄牙演出,将京剧艺术介绍到国外。

  话剧于1907年从国外引入,1911年刘艺舟等文明戏(话剧在当时称文明戏)演员在烟台登台。继后,于1946年形成高潮,置身于解放区的烟台市人民,学演文明戏成为时尚。据记载,1946年8月至12月有8个话剧团体,演出了近30个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不少京剧团、文工团、吕剧团等专业及业余表演团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戏剧创作演出活动受到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后,烟台戏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