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烟台文艺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文艺网 >> 文艺时空 >> 文艺创作 >> 文艺期刊

胶东赏石

作者:烟台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4-07-04 14:07

三、汉(晚)唐——审美形成期

  人们之所以对烟台山石产生崇拜和神化,其核心因素是因它蕴藏着无限的奇与美。当这种奇与美被逐渐审视认可后,山石便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尤其是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被人们发现、利用和收藏,烟台赏石文化便正式形成。此期始于汉末完善于唐。莱州石雕,特别是砣矶盆景的面世,则是突出的标志。

  莱州石,古称莱石,产古邑掖县(今莱州市)。此石为地下开采石,自古分理石、莹石、滑石三大类。理石中的“雪花白“,因质地细润而洁白,成为大型雕刻的上乘石料,早在汉代(晚),墓葬地面石雕和以宗教为内容的石雕,已经出现;莹石因色众且似玉石、玛瑙,在唐代已被人们赏识,或用来观赏,或用之雕刻器皿;滑石唐代只开发白滑石、绿冻石两种。因各石质地纯良,结构细密,光泽油滑,有玻璃质感,珠光气韵,硬度适度,灼烧上色等特点,被民间艺人慧眼所识,雕镌成精美艺品。唐宋墓葬多有发现。莱石因能给人以美感而被人看重,说明烟台人的赏石理念,已由对山石的神化开始转向了审美。

  烟台石被人们完全看成审美对象,始于晚唐,突出标志是砣矶盆景的面世。砣矶盆景是以砣矶岛海边天然的海蚀石为石料制成。此石形状千奇百怪,玲珑剔透,一块较好的独体石料,取其自然形态,巧妙设计,便可制成“一峰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山水盆景,唐代砣矶岛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盆景被商贾运往隔海相望的辽宁半岛或日本、高丽(今朝鲜)。

  砣矶盆景,特别是山石盆景,是古人对自然山石进行高度概括和袖珍浓缩的艺术产物,标志着烟台人的赏石理念和实践,已把有观赏价值的供石做为审美对象,于是赏石文化正式形成。

  四、两宋——立言汇载名著期

  两宋是我国古代赏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烟台不少观赏石被藏石家发现收藏,首次出现赏石家纵情挥毫记载、品评、颂扬烟台赏石的诗文,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吴子野采藏北海石、苏轼采藏弹子窝石并撰诗文、杜绾把烟台石载入所著石谱。

  吴子野(1004—1100),名复石,号远游,北宋广东潮州人,系文官后裔,官至皇宫教授,潮州前八贤之一,晚年筑庵赏石。熙宁二年(1068)吴公到登州(今蓬莱)旅游,在地方官帮助下,派人入北海砣矶等岛采石十二方,遂经海上二千公里之遥航运至世居的潮州,供置于晚年隐居的岁寒堂赏观。据仅有的史料表明,吴子野是外地名宦采藏烟台赏石的第一人,由于他的采藏,烟台赏石引起了社会名流,特别是大赏石家苏轼的赏识,方出现后来苏轼采藏弹子窝石并写诗文的举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一位奇石收藏家,鉴赏家和理论家。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登州任职五天,离登前游登州山水。当游至蓬莱阁下海滩处,发现沙土中具五色的弹子窝石,遂同从者拾取数百枚带回眉山家园,有的置盆盎中水浴观赏,有的用其植养菖蒲,并吟作了长达20句的《取弹子石•养石》诗,从此弹子窝石因苏轼而名。苏轼对北海所产之石,始终情有独钟,在他采藏弹子石并吟作弹子石诗9年后,回首岁寒堂印象,又于元佑八年(1094)撰写了赏石名篇《北海十二石记》。该篇内涵极其丰富,不但赞扬了吴公爱石、采石、运石的艰辛精神,还记载并颂扬了今日北海诸岛的彩岩石壁、长岛球石和北海砣矶石。苏轼的一诗一文,首次开启了用文字记载烟台赏石的先河,使烟台若干赏石至今具有近千年的历史;第一次使烟台有了用文字可鉴的赏石文化,为烟台赏石文化汇入华夏石文化洪流创造了条件。《取弹子石•养石》诗和《北海十二石记》是烟台赏石文化的奠基之作,苏轼理所当然地成为烟台赏石文化的奠基人。

  杜绾(生卒年不详),字季阳,号云林居士,南宋山阳人,于绍兴癸丑年(1133)著《云林石谱》。此著是我国首部记载观赏石的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对当时全国116种赏石进行翔实描述。其中中卷以“莱石”为名记载了今莱州市产的白滑石、绿冻石;下卷分别以“登州石”为名,几乎用苏轼诗文的原句,记载并颂扬了弹子窝石和北海诸岛的彩岩石壁,长岛球石和北海砣矶石。从此烟台赏石进入华夏石坛,赏石文化正式汇入华夏赏石文化的洪流。

  总之,烟台赏石以其特有的奇美魅力,征服了两宋的藏石家、赏石家。吴子野的采石,苏轼的藏石写石,杜绾的记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烟台赏石文化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文艺网编辑部
友情链接
关闭